序 言
李姓的来历:据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所著《新唐书、宗室世系》介绍: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代历经舜、夏、商三代均任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孙理证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遭杀害,其妻陈国人契和氏带子利贞避难逃命深山,依靠树上果实充饥,保住了性命,为了感谢“木子”保住性命,又有利于躲避殷纣王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目前李姓拥有将近一亿人,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姓。魏、晋、南北朝时李姓已是全国大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统治近300年,人口急剧发展,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为了显贵之至,定李姓为国姓,并赐部分异姓的有功名将大臣改为李姓,表示奖历尊贵,也导致部分地方官员,绅士异姓也改为李姓,因此李姓迅速扩大发展。目前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李姓宗祖组织经常开展活动纪念祖先。在中国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多位,英才辈出,春秋时思想家、道教创始人李耳(李利贞11世孙,周平王时做过管藏书史官),战国时政治家李克,水利家李冰父子等,真是代不乏人。水有源,木有本,后人怎能不念先人乎!目前世界科技急剧发展,但人类尚没有一人能够常生不老。还没有那个国家的科学家能够把太阳幅射的热量、地球上的冷、热、风、雨完全控制在手活动自如,根据需要适当施放造福人类。古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人都要经历幼年、中年、老年至直下世,所以人类应尊老爱幼,敬仰祖先。忘记了祖先不尊重祖辈,就意味着自己属于禽兽之类脱离人性否定自己。为了继往开来,尊祖敬宗,上承祖德,下启子孙,辈辈继承延续亲族血缘关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因此,十五世李耀岑字金生,号鑫生,动议组织撰写马王庙自然村史、祖谱。但经查,我们的祖先原居赤眉街小南门外白杨树洼村,虽有祖谱已经丢失,老坟园祠堂三间,1958年已毁,祖坟几块墓碑,1968年文化大革命所谓“破四旧”也被推倒均破坏无着。马王庙村自清世祖顺治16年即公元1659年建村,至今345年查无祖谱。
本祖谱主要资料来源以本村现保存下来的七世祖李炳(清处士)、八世祖李孔智两块残缺不全文字不清的墓碑,经请石匠逐字整理复雕后只能辩认部分文字为主要依据,又查阅内乡县档案局明、清历史资料,内乡县历代县志,内乡文史资料,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资料,河南省年鉴,明清国家机关考略,中国历代皇帝传,中国历史年鉴,中国现代革命史,日军侵华史,日军侵占内乡史,辞海,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华民国史,中国通史汇编,史记,朱元璋传略,新知识辞典等,又考察访问南阳英庄村,内乡赤眉街小南门外白杨树洼村70岁以上老人提供资料,然后组织有关历史专家座谈论证,1980年开始构思,借出差之机十年内周游全国(除西藏、新疆外)29个省、市和地区,拍摄各地照片800多张,如黄帝陵、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等,收集大量与祖谱相关的资料。1990年动笔几拟史稿,于1996年清明节马王庙村史定稿刻石立碑。1998年3月3日(农历2月初5)祖谱初定草稿,后又参考其他姓氏祖谱和有关资料,广泛征求家族父老乡亲意见,又充分组织专家论证座谈,几经修改于2004年清明节定稿成文,汇编成书。
姓聂大约在清文宗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由聂岗迁此居住,迄今153年,繁衍已五世。
因历史资料欠缺,经历时间又长,本人经验不足,学识浅薄,虽几经修订,慎之又慎,但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族内外人士不吝赐教,提供资料,以便今后充实修改。
编者200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