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庙新族谱——
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姓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是明辨你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4、郡望——堂号:郡望自郡县制形成演化而来,堂号是一个姓氏宗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郡名:即家族迁居兴旺发祥地的郡名;堂号:即同一郡名下的家族支派迁居到其他地方安居兴旺发达形成堂号。)就如夏商时期顾国“顾伯”伯爵后裔,史载:顾羽音武陵郡夏有顾国后以为氏。
郡望源自郡县制到郡的形成演化而来,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来历:
春秋时代,随着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的取代,地方组织也逐渐由采邑制转为县制~郡制。县与郡的出现,同春秋时的政治形势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春秋初期,诸侯国内普遍实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按田亩征收赋税,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时,一些国家在所占有的领地的地方推行由国君直接管理的县郡管理体制。最初的郡大多建于边境地区,区域虽大,地位却比县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这是我国历史上推行县郡两级制的开端。这个时候县的建制高于郡。开始时,县和郡都是有国君派官驻守,后来为了扩大兼并和抵御外敌的需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政权组织,有权应变边境的突发事变。发展到了战国时,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就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高于县,并逐渐形成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故郡望和堂号一般都不是家族的始祖源头之地(祖籍地),因为郡县制形成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形成于秦汉时期,故“郡望”一般不是祖源发祥地暨“祖籍地”,只是在这个郡望形成的地方,有一支旺族受分封或迁徙居住过,其实“郡望”就是一个行政管理名称,就如在秦汉时期把全国按照区域划成了很多个郡(如:武陵郡、会稽郡、计有: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等12个郡。这些边郡的设置,使上述地带第一次置于统一国家政权管辖之下。至汉武帝时期,在北部大规模开边拓土“取河南地”、夺河西走廊、逐匈奴于幕北,“幕南无王庭”,对北部边郡分拆组合,新增了朔方郡、西河郡、安定郡、天水郡、金城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定襄郡等10郡,加上原有12郡,共计22郡,布于长城沿线,史称“北边22郡”。
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加至四十六个。部分郡大体位置如下,秦朝诸郡辽东郡、九原郡、云中郡、辽西郡、上郡、太原郡、巨鹿郡、胶东郡、邯郸郡、琅琊郡、北地郡、东海郡、陇西郡、咸阳、南阳郡、汉中郡、九江郡、会稽郡、南郡、衡山郡、蜀郡、巴郡、黔中郡(置武陵郡)、长沙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右北平郡、渔阳郡、广阳郡、上谷郡、代郡、雁门郡、常山郡、济北郡、临淄郡、河东郡、河内郡、东郡、薛郡、三川郡、砀郡、颖川郡、陈郡、泗水郡。
当时的这些郡和今天的省级行政管理没有什么区别。郡望、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
5、族规家训:族规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6、世系录:也称先世考,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7、字辈谱:又称派行诗、排行,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8、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9、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0、余庆录:家谱修完后,末尾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留待后世子孙续写,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